【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土木学院“三下乡”实践团:踏浪郎川观坝体,寻源天库探水文 ——宣城行纪实 |
发布时间: 2025-07-11 浏览次数: 86 |
本网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唯有投身实践,知识才能焕发生机,他们无畏风雨,以青春之名,踏上检验知识、追逐梦想的征程。土木学院“城西拦蓄?水韵匠心”实践调研团队整装出发,活力四射,充满激情地迎接新的一天,坐大巴、塌小路、攀大坝,他们在路上,书写无悔青春! 测流观坝悟治水,郎川河畔践真知 实践团队走进郎川河拦河坝,开启一场沉浸式水利工程研学之旅。团队首站探访管理房,工作人员详细讲解各区域功能:一层变配电房通过配电柜、断路器实现用电负荷监控与保护,电容补偿装置提升电能效率;发电机房作为应急电源,保障主电中断时闸门控制、应急照明等关键功能稳定运行。二层办公室与监控房内,团队重点了解音乐喷泉控制系统——通过音频解析算法将音乐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精准调控水泵、电磁阀与灯光,实现水、声、光的实时联动,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水利工程与景观艺术的融合。 离开管理房,团队前往拦河坝现场深入考察。在观察闸室、消力池等结构时,师生发现闸门间卡有枯木,工作人员通过调节闸门水流成功疏导,让同学们实地见证闸门运行的稳定性。针对“输水管道进口为何设滤网”的疑问,余金煌教授与方佩佩老师详解:滤网可截留杂质,避免管道堵塞与设备磨损,生动诠释工程设计的细节考量。同时,团队也留意到工程现存缺陷,如混凝土细微裂缝、钢筋外包混凝土施工质量隐患等,师生就此展开热烈讨论,深化对工程耐久性的理解。行程中,团队还在河上游发现小型水工建筑物,通过平面钢闸门与控制房的联动原理,进一步掌握水位与流量调节机制。最后,无人机俯瞰视角下,拦河坝与水面、周边设施相映成景,让同学们深刻感悟水利工程平衡生态与民生的智慧,为第一天实践画上圆满句号。 探库溯源研蓄水,天子门岸悟匠心 怀揣着对未知乡村的期待与探索精神,实践团队踏上了前往郎溪县十字镇天子门村的征程。此次实践,旨在深入了解乡村水利设施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一路上,车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从繁华的城市逐渐过渡到宁静的乡村,田野、山峦和错落有致的农舍映入眼帘,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田园画卷,也让同学们对即将开展的实践活动充满了更多的憧憬。 实践团队抵达天子门村后,即刻前往天子门水库管理处,受到水库负责人的热情接待。在会议室,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水库概况:该水库兴建于1959年冬,1966年冬竣工,1976年冬翻修大坝,为郎溪县中型水库之一,2010年获批第十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兼具灌溉、防洪、城乡供水及生态调节功能,灌溉覆盖近2万亩农田,守护下游3个行政村的防洪安全,近年还发展生态养殖助力地方经济。随后,负责人坦诚分享了水库现存问题,特别是工作闸附近的混凝土蜂窝状裂缝可能引发的结构承载能力下降、钢筋锈蚀、渗漏等风险,师生决定前往现场实地探查。 在负责人带领下,团队沿堤坝展开调研:主坝结构稳固,但部分坝坡植被退化,可能影响坝体稳定性;泄洪闸门及启闭设备运行正常,但控制系统为传统机械操作,缺乏自动化监测,汛期需24小时人工值守,效率偏低;水库水质整体达标,然入库支流处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痕迹。针对工作闸的蜂窝状裂缝,负责人通过启闭检修闸与工作闸定位问题区域,余金煌教授引导团队成员积极思考。现场研讨中,师生与负责人达成多项解决方案:补种乡土灌木修复坝坡植被,推广智能化监测设备升级控制系统,划定生态缓冲带治理面源污染,分阶段修复管道渗漏,通过表面修补、深层修复及强化施工管控处理混凝土裂缝。负责人认真记录建议,希望团队协助完善技术方案。团队整理数据后明确后续方向,将提供智能化改造与生态保护方案框架,并持续跟进落实,以专业力量助力天子门水库更好服务乡村发展。 记行录思凝所学,实践笔端藏灼见 在郎川河拦河坝与天子门水库的实践行程中,团队成员坚持以日记为载体,将每日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落笔成篇,让“记行录思”成为沉淀知识的过程,使“实践笔端”绽放智慧的光芒。 日记里,既有对水利设施细节的精准描摹;也有对专业问题的深度思考,如针对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分析、对自动化监测系统的优化构想,字里行间满是理论与实践碰撞的火花。团队还在日记中特别记录工作人员的经验之谈,将“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养”等行业箴言与课堂知识对照,形成独特的 “实践知识库”。这些日记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印记,更成为团队协作的纽带。每日晚间的组会上,成员们交流心得、互补视角,将碎片化观察整合为系统认知。正如团队成员在日记结语中所写:“笔端划过纸面的痕迹,亦是知识扎根实践的深度。” 土木学院“城西拦蓄?水韵匠心”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以水利研学为桥,让青春力量扎根基层大地。团队在郎川河与天子门水库的探索中,不仅用脚步丈量水利工程的实用价值,更以日记为墨,将专业知识与一线实践深度融合。那些mg电子游戏官网_mg老虎机游戏-电玩城下载设施运维的细致记录、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正是“三下乡”服务社会、振兴乡村、锤炼本领的生动注脚。从课堂理论到田间地头的实践转化,从纸上谈兵到为水利建设献智献策,实践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学子的担当 —— 让知识在服务中落地,让成长在奉献中扎根,这便是暑期三下乡赋予青春最厚重的意义。(文/图/视频:范瑾、贺远航、孙文哲;一审:叶训;二审:马智鑫;三审:王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