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电信学院“三下乡” 实践团|科技赋能乡村焕新颜 重访老区忆峥嵘续薪火
2025-07-11 浏览次数:64
本网讯 近日,电信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高举科技兴农与红色研学的旗帜,奔赴淮北市烈山区乡镇及金寨县红色教育基地等乡村振兴一线与革命老区热土。团队成员以智能技术为笔、以红色精神为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淬炼青春底色,用实干担当奏响新时代青年的奋进强音。
科技驱动水利建设,筑牢民生根基
顶着七月的烈日,实践团师生一行15人在我校优秀校友--2017级研究生张一弛(现任淮北市烈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的引领下,来到赵集二级扬水站旧址,使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监测水站状况,生成多份数据报告,为水利民生设施维护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当地村干部王主任介绍,这座水站依托二级提水系统显著提高粮食产量,两年前经文旅部门修缮,初步修复了破损部位。他强调,这座当年人民群众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建成的水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团队成员表示,将把这种精神赓续传承,结合新技术融入新时代实践,服务乡村振兴。
青年聆听红色故事,守护文化遗产
实践团走进淮北草庙村淮海战役纪念堂,通过参观历史文物和聆听讲解,深入学习“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的淮海战役精神。团队成员通过影像记录和走访调查,收集红色文化素材,并在纪念堂前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随后,实践团实地考察了正亟待修复的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玉帝庙,在调研工程中,团队使用无人机和三维建模技术记录监测建筑损害部位,针对这栋清代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团队提出了三条切实可行的修复建议,并向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虚心求教传统修缮技艺,老匠人表示:“保护历史建筑不仅是技术传承,更是守护民族根脉的责任。”此次实践充分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新思路。
挖掘弘扬家风故事,厚植家国情怀
团队实地探访具有四百年历史的淮北市第一批新时代廉洁文化示范基地--赵氏宗祠,了解其承载的家族文化。在青砖黛瓦的赵氏宗祠里,历史的风霜镌刻在每一方匾额、每一幅楹联之上。这里不仅安放着祖先的荣光,更沉淀着一个家族绵延千年的精神密码。青年学子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进这座文化殿堂,在泛黄的族谱间追寻血脉根源,在斑驳的碑刻前感悟家国情怀,让古老的训诫与青春的朝气在此相遇相融。宗祠老人讲述了抗战时期赵氏族人“毁家纾难”的故事,展现红色家风的精神内涵。团队成员们通过调研收集家族故事,计划通过校园舞台剧呈现,让传统美德在当代焕发光彩。
追寻金寨革命足迹,感悟红色精神
实践团来到金寨县鄂豫皖革命纪念园,实地考察了红25军军政机构旧址,深入了解红军光辉历史;在大别山红色电影展览馆观看《风雪大别山》等红色历史影片,感受“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在红军阁聆听红军游击作战的艰苦历史。团队通过影像记录,精心谋划制作2部弘扬红色文化短视频,以青年之声传播革命精神。在观看《挺进大别山》影片中生动再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光辉岁月,使学子们深切体会到革命先辈的艰辛与不易。团队成员表示:“通过重走红军路、观摩历史影片,我们更深刻理解了革命历史的意义。”
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坚定青春使命
团队来到金寨红军广场,观摩28米长的革命历史浮雕,重温“立夏节起义”等重大事件。在烈士纪念塔前,青年们肃立默哀,聆听先烈事迹,表达敬意。在红军纪念堂,展出的褪色军装、老旧驳壳枪和家书展现了革命历史。在金寨革命烈士陵园,团队专访了空军退伍军人李志华,他是老红军李仁甫之子,拥有深厚的红色传承背景。李志华分享了父亲与朱德总司令共同经历长征的革命故事,介绍了金寨“三个十万”历史:十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十万多亩良田因水库建设沉入水底,十万多群众为国家建设移居深山。这些事实让学子们感受到金寨人民为新中国成立的巨大牺牲。李志华勉励道:“你们是国家的栋梁,科教兴国重任在肩。”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访谈的丰硕收获转化为红色文化宣传的生动实践,在传承革命精神中汲取成长养分、锻造过硬本领,既立足自身成长赛道奋力奔跑,更以青春之力融入新时代国家建设浪潮,用实际行动书写报国答卷。
此次“三下乡” 实践活动,电信学院实践团在七月骄阳下,将科学技术与乡村发展、红色精神传承紧密结合。不仅用科技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在重访老区的过程中,让成员们深刻感悟到了革命精神的内涵,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未来,电信学院将继续组织此类实践活动,让更多青年学子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为乡村振兴和红色精神传承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作者:电信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全体成员;指导老师:孙晓庄、杨玲;一审:杨玲;二审:丁媛媛;三审:张润梅)